关于股票交易的议题,最多人关心的莫过于“该买什麽”“何时买进”。至于“该买多少”似乎鲜有人问起,这裡包括投资的金额,也包括“该持有多少股票”,也就是仓位元规模。若不是散户们对把握正确的仓位元规模自信满满,不屑一顾,就是全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殊不知,欠缺考虑、全凭感觉作出的仓位分配要不过分集中,要不过度分散。这样子的仓位管理,绩效平平不说,若招致亏损实在是得不偿失。

建仓

投资组合集中——持有的股票数目、种类越少,的确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丰厚回报,但也有可能付出沉重代价,这取决于该投资组合能否顺利发展。最极端的情况,就是整个投资组合只有一档股票,若是大家孤注一掷,希望在短时间内把收益最大化,恐怕欲速不达。根据风险与回报的正相关性,这样做无疑把风险也最大化,显然也违背了我们一直所宣导的「风险优先」原则。哪怕翻船的机会只有1%,也是不可接受的风险,因为这不是你一生仅有的一笔交易,如果把这1%放在你整个人生上千次交易当中,发生的概率就变得相当的高。所以说,孤注一掷,便如同放任风险。

即使你持有多于一档股票,却让单一股票佔据了整个帐户资金的80%,也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虽然我们很少看到一档股票毫无预兆地发生问题,但并非毫无可能。譬如,股价向下跳空50%,一旦发生这种程度的暴跌,即使预先给仓位设置了5%、10%的停损也无法发挥作用。你也许知道,股市在今天收盘到明日开盘之间这段时间,我们对自己持有的仓位是无能为力的,当你一觉醒来,会发现仓位价值蒸发了50%。

后市会不会反弹尚不可知,根据经验,如此重大利空往往意味着基本面有所损伤,公司也许会从此一蹶不振,无人能断定。倘若真遇上这种状况,而你把80%的资金押在了这档股票上,那等于是损失了40%的资金。还记得在之前的文章分享过的「亏损越大,越难追平」那个表吗?如果够幸运的话,你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把亏损追平,而在此之前你所赚的每一分“利润”,只是在填回之前挖的坑而已。

反之,过度分散的投资,不仅会因为持有的股票过多而难以追踪,而且不可避免地压缩单一股票的仓位规模,仓位太小的股票即使发动了凌厉涨势,对于整个投资组合的绩效而言,帮助也极其有限。诚然,分散投资可以避免少数股票发生重大亏损时对整个投资组合造成冲击,也容易让人安心,持有多种不同种类的股票,可以彼此抵消短期的价格波动。可长此以往,绩效着实很难让人满意。

既然过度集中不行,过度分散也不是,聪明的你必定想到该取中庸之道。为了避免流于空泛,我们还需要设定具体的准则。
全美投资冠军马克·米奈尔维尼(Mark Minervini)就曾在他的着作中设定过详细的准则:

以上建議足以提供足夠的風險分散,又不至於過度分散。然而,越是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應當更加謹慎,因為剛開始學習的你比較容易犯錯。承擔更小的風險,意味著即使交易失敗也能很快恢復元氣、重新上路。而具備一定年資和投資經驗的,應根據過往的交易統計資料來評估(交易三角——包括平均獲利、平均虧損、交易勝率)這部分內容在另一篇文章中有涉獵,連結放在文末,不在此展開。

舉個例子。假設你持有價值10萬元的投資組合,用其中的一半(5萬元)投資單一個股,停損設置為10%。若交易失敗並觸及停損,則該筆交易虧損了5,000元,即帳戶總值的5%,若不幸碰上連續虧損,效果將不堪設想。此時便要自問:這種程度的風險是否過高?我是否願意承擔?如果答案是「否」,便要從兩個方面著手調整——「停損」以及「倉位元規模」

调仓换仓

我们还是假设总帐户规模为10万元,这次花25,000元(帐户总值的25%)投资某档股票,停损仍为10%,则单笔交易所承担的风险为2,500元(帐户总值的2.5%),满足了上述风险承担范围的上限。此时若想进一步降低风险该如何?

  1. 第一种办法是缩小停损范围,其它不变;比如把停损设置在5%,则承担的风险为1,250元,相当于帐户总值的1.25%;
  2. 第二种办法则是调整仓位规模,原来投资了25,000元, 这次只投资12,500元,停损仍为10%,则每笔交易所承担的风险同样降低到1,250元,也相当于帐户总值的1.25%。
  3. 交易者还应该在「停损范围」和「仓位规模」之间取得平衡,切勿忽视了股价的正常波动幅度而设置过于浅窄的停损范围,以免过早地触发停损离场。这裡且不谈牛市熊市中的特殊安排,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略有涉猎。

另外,当初始仓位建立后,若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固然是好, 倘若股票的进展不佳、缺少明显作为,或是即将完成预期收益目标,就必须考虑更有潜力的物件。于是,除了物色建立仓位的目标以外,还应不时把具有潜力的物件放入你的观察清单中。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需要学会更有效率地使用资金,在调仓换仓中就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比如,对于那些进展不佳、表现平庸的股票,或许并不需要一次性出清,而是重新配置资本。假设你持有4档股票,其中两隻的表现符合预期,另外两隻则表现平平, 我们可以考虑把表现平平的两档股票仓位减半,取回资金,另外投资一隻更有潜力的股票,利用两个半数的仓位,融通一个完整的仓位。这样一来,不仅给予原来两隻表现平平的股票观察的馀裕,同时又播下了一颗“新种子”,期待能提升绩效。

结语

诸多投资者只是听说了分散投资的好处而深以为然,却忽略了细节与前提,未免有「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之嫌。其实只要用数学的方法便可得知,当持有的股票高达20只,平均的仓位元规模只有5%,那麽单一股票对整体的贡献就非常有限。而且追踪15~20档股票的难度,明显比追踪4~8档股票要高很多。若是遇上暴跌行情需要及时出清手上的股票,前者的难度也不小,徒增了交易成本(包括时间与精力)。

因因此,不要为了降低风险而持有过度分散的投资组合,风险应该藉由适当的「仓位规模」,配合「停损」来管理。当然,前期对股票进行严格的筛选也很重要

总之,过度集中的投资组合会招致灾难性风险,过度分散的投资也并不能避免亏损,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寻找自己的最优仓位元规模。

| 免责声明 | 本文所提供的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邀约。在进行任何投资决策前,你应切合自身情况自行判断及分析,或寻求专业人士的独立投资建议。